做好品牌,农企才能将“中国饭碗”端稳

理由:无论保障化还是市场化,都需要品牌加持。

随着耕地与种子问题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浪费粮食开始立法以及我国连续丰收的大市场背景,未来农业将形成两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满足消费升级。

确保18亿亩耕地、对浪费立法本质是为了保障粮食产业安全,保证吃饱;而种子提质以及连续丰收的背景则意味着还有一部分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升级,保证吃好,追求品质。

无论是吃饱还是吃好,品牌都是核心要素。

一个企业有品牌,就算服务的是保障工作,有认知才更容易获得认可,拿到相关补贴,形成保障连续化能力。

服务消费升级更不需要说,唯有品牌,才能让好种子产生好利润,让产品在连续丰收市场背景下,赢得更多附加价值。

做法:不同企业,构建品牌的做法不同。

保障性品牌是以规模取胜的。

不久前,一个黑龙江的大型企业想做稻米,咨询蓝狮。蓝狮调研发现,该企业只有一两千亩地,卖价高,但量少;对于普通企业,做这样小而美的产品也许是捷径,但对于大型企业,如此做农业,压根就没有入门。

因此,蓝狮建议,企业应该面向后疫情时代,面向全球化市场结构,主攻保障性稻米市场,因为随着疫情持续,未来保障性产品并不意味着没有利润,反之,其主要赚取的规模性利润,成就的是公众化品牌。

虽然目前粮食市场已经了中粮,但随着保障性市场日益重要,所以保障性品牌未来赚取的不仅是市场差价,还包括各级政府补贴,而这部分钱,只有大型企业品牌才能拿到。

反之,对于小企业,必须考虑消费升级市场。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企业,规模不大但心胸很大,总想把企业做大,成为名牌,为此不停扩厂房,总是想把基地做大,可每一次扩容,都需要几千万乃至上亿元,导致企业的现金流无限紧张,看起来很大一个厂,有时拿万儿八千元都很费劲,每年银行贷款到期时,就是他的受难日,到处筹款!对于这样的企业,也不是不能做品牌,而是要放弃规模性品牌,去做小而美的品牌。

抓住少数人群,做精做准需求,小基地“大”市场,有钱多建设渠道终端,多做传播,而不是勉为其难做基地,因为对于这类型企业,唯有以小入,成品牌,才能慢慢见其大;而非走不适合自己的路,非要去做保障性工作,费力不讨好。

      总结:冰心曾说:“若千人一面,我必不愿见人”。企业不同,道路自然也有异。唯一相同的是,随着市场层次变多,变复杂,企业只有做品牌,无论是保障安全还是服务高端消费,才能真正把“中国饭碗”端稳、走远!

咨询热线:010-58403322
传真:010-85868411
E-mail:lanshi9999@126.com
P.C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