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现象的始作俑者是农业的“尴尬”,还是媒体太“万能”?

 经历了“白菜滞销”、“太空椒滞销”、“香瓜滞销”再到“莲藕滞销”“淮山滞销”、“火龙果滞销”、“香蕉滞销”,一场接一场的愁心事,小狮妹也开始犯难了:这样的场景太常见了,善意的群众,看到这样的新闻,抱着公益的初衷,也会帮忙转发,但似乎99%的人都是热闹的看客,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产销结构才是行业所关心的。


    接下来的媒体运作又能怎样?爱心卖农产品?
    小狮妹相信,媒体也是善意的,公众也是善意的,但是因为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透明,这样的信息迅速爆发——结果是每个人都知道了滞销的信息,每个人都调低了菠萝价格的预期,每个人对水果摊上的菠萝价格有了一份防备的心理。上周末,小狮妹走过家门口的水果店,看到3块钱一斤的价牌,放在一堆黄灿灿的菠萝堆里,价格虽低,但还是不情愿去买,“地头不是1毛2分钱吗!”


为什么采购商不去收果?收购商也没钱赚?
    今年50多岁的邓老板是英利本地人,也在当地从事菠萝收购业务,菠萝外运到山东、天津等北方城市。邓老板跟记者反映,外地客商到徐闻收购的菠萝,极大部分都是用竹片折成的包装筐对菠萝进行包装后才装车运走,而包装筐全部从当地购买。邓老板称,目前包装筐每个售价是4元左右。一个筐大约能装30个菠萝,一车能装3000个左右的筐。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邓老板讲,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他说最近一段时间燃油多次提高价格,导致外地客商运输成本提高。他透露燃油提价后外地客商运输菠萝的运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0%左右甚至更多。他举例称,3月份从英利运6万公斤菠萝去山东等北方市场,运费只需要10000元左右,但现在司机却要11000元/车以上。算下来,包装筐、人工采摘成本、包装费用等加起来,每斤的成本在5毛左右。目前北方批发市场收购价目前在9毛一斤左右。成本如此算下来,几乎是“卖一斤、亏一斤”,所以收购商目前都处于“还不如不去收购”的心态。
    各打五十大板?农民、媒体、行业都要深思吗?
    今天的滞销,农民的尴尬,因为由于市场说了算的原因,还是由农民自己来承受!“跟风扩种、看不到市场规律”的结果。
    跟风不可要。政府倡导农业种植专业化,但目前看来,投资失败所面临的风险,农民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纵观近年来的农产品滞销事件,究其原因是农户们的种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受当前市场价格的影响,某个品种卖出好价钱,就“一哄而上”大面积种植,一旦出现了滞销,又“一哄而下”,对市场行情预判不足,把所有的赌注放在单一的品种之上,而这恰恰源于农户们的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收集、处理市场需求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市场信息不畅通所造成的。
    面积大不代表产业化程度高,小农种植模式和传统被动分散的销售模式,为市场风险留下了漏洞。如何快速实现农业转型尤为重要!
    滞销现象也要让媒体人深思:农产品滞销现象,需要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来打通市场渠道进行合理疏导。媒体帮忙农民“吆喝”卖滞销农产品的新闻频见,看上去都是因为农民缺乏市场销售的渠道。媒体帮忙也只是缓一时之急,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还得“打有准备的仗”,尊重市场规律。
    解决产业二次加工问题
    品种改良是一种方法,建立差异化,或者是深加工,菠萝水果等产业,都是一种把供应变软的方法。
    所以,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那是自然现象,并不觉得奇怪。造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很多,“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市场供过于求、产销信息不对称造成跟风种植、果蔬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低”等等都是原因,
    农民之急谁来解?
    政府部门
    通过搭建供销信息平台,减少中间环节,引导农户和市场对接。企业应加强合作,依托网络大数据等,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按照时间或品种等来及时规划、统计相关农产品供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市场进行评估,为农户提供更多市场信息,避免某一农产品生产“一哄而上”的现象。
    农民
    在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上狠下功夫,利用现有资源,种植新品种,改良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增收,加入农村合作组织,或成立合作社,增加抗风险能力。种植不跟风、不盲目,错茬上市,保证种的东西能够卖出个好价钱
    互联网
    “互联网+”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多种可能。“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为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出路。搭建产销电商平台,解决产业链,在原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上下功夫。



咨询热线:010-58403322
传真:010-85868411
E-mail:lanshi9999@126.com
P.C100123